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是产品质量的缔造者,是“中国品牌”的传承者,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实践者。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以及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工匠的培养,因此在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对于工匠培养的重要性,点明了职业教育与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改进完善。
2016年全国两会上,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时,就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热议。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希望培育更多“中国工匠”,使得“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培养一直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很显然工匠精神的弘扬离不开一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示范作用,而一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持续涌现,又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有道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不断涌现又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弘扬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助力中国制造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及享誉全球的高质量典范,德国制造往往会位列其中,而德国制造的成功,又和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其在制造业的成就归功于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全社会对技工的尊重。”德国企业家认为,好的产品需要优秀的技工来完成,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工的制作,也很难变成强有力的产品。一般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象征”和“符号”,这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以企业培训为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以实践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德国联邦政府数据显示,每年有60%的德国青少年选择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双元制下,学校和企业会进行密切合作,学生仅用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其余的70%则在企业中学习实用技术。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整个工作思维、问题思维、职业思维的养成,便是“德国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基石。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得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头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于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培养的重要性,更让我们看到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质量提升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巨大作用和显著效果。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的同时,我国同样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用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去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和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
用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需要从理念到制度,从观念认识到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全方位贯彻国务院提出的“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引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