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后,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该方案进行解读。解读时,有关领导已经明确,作为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将在3月启动职教“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教改革中涉及的1+X证书制度,不论是在职业学校内部,还是在职业教育界,都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很多亮点直戳职教人兴奋点。但是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要明确与“双证书”核心区别。我国高职教育从2011年开始,就明确提出“双证书”制度,即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仅从字面上看,“双证书”与“1+X证书”的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职业技能等级”与原来的“职业资格”表达不同。实际上,原提法“职业资格”的内涵已经包含种类和等级两个意思。二是现在的提法明确表达了数量要求“多”,之前明确是“至少一种”。其实在具体执行中,很多学校也要求“多多益善”,比如就有学校明确要求学生获得“6个资格证书”才能毕业。但是目前解读没有看出来核心区别。
其次要明确证书谁来开发。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证书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中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和开发,由人社部门具体工作职责。此次“1+X证书”中所强调的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教育部明确将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抽查、监督和评估。但是对于具体的开发牵头者语焉不详,是教育部另起炉灶,牵头创新开发?还是人社部门主导下对原来的证书进行梳理改造升级?不论是重新开发还是梳理升级,都需要时间,那么“今年3月启动”“2020年下半年进行试点总结”是否来得及?这些问题值得明确。
需要明确的问题之三是如何保障政策落实。执行任何一个政策必需强有力的强制性措施。但是从目前的解读情况看,已经非常明确资格证书不得与学历挂钩,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够获得证书,与是否准予毕业无关。那么问题来了:是在试点期间不做强制性要求?还是在未来全面铺开后都不做强制性要求?如果不做强制性要求,学生考证的源动力何在?学生没有源动力,学校执行力和执行合法性何在?这个问题牵涉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需要厘清。
此外,证书的权威性何在也必须明确。权威性表现在证书含金量上。如果含金量高,学生就抢着考,企业就能认可就会抢着要,学生就可以获得高薪。一般来说,证书含金量越高,通过率就越低。如果一个证书,随便都能通过,那就等于废纸。就目前看,在非体制内企业,尤其是职校绝大多数学生就业去向的中小微企业,学生有没有真材实料,能不能做事干活,才是老板最看重的。至于获得什么样的职业等级,并不在意。甚至连学生的毕业证书都不在意。因此,即便证书的权威性很高,可能也入不了企业的“法眼”。
1+X证书制度是一种新政策。不论新提法如何,职教人都应该有那份“坐冷板凳”的定力,守好职教初心,让每个学生有料成才能出彩儿,才是最重要的。